尼克松访华时,不相信周总理酒量大,总理说:我曾一次喝25杯茅台
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促成这一历史性会晤,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进行了周密部署,从接待礼仪到宴会细节均亲自审定。本文聚焦尼克松访华期间国宴菜单的策划过程,揭示这一外交盛事背后的精心筹备。在宴会筹备过程中,中方充分考虑中美文化差异,精心设计菜单以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每道菜品的选择都经过严格考量,既要体现中国传统特色,又要符合外宾的饮食习惯。菜单设计团队深入研究美国饮食文化,在保持中餐特色的同时,适当调整口味以适应外宾需求。宴会筹备工作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智慧。周恩来总理亲自参与菜单审定,强调菜品既要展现中华美食的精髓,又要体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外交姿态。这种细致入微的筹备工作,不仅确保了宴会的顺利进行,更为中美关系的破冰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次国宴菜单的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在重大外交场合的精心筹备与专业素养。每一道菜品的选择都蕴含着深刻的外交寓意,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传递了中国政府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诚意。这种细致入微的外交礼仪,成为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1971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困境难以脱身。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经过多次外交试探,最终决定派遣特使前往中国,以打破两国之间的外交僵局。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主动承担了这一重要使命,前往北京就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磋商。尼克松对此表示支持,批准了这一外交行动。
7月9日,基辛格抵达北京,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为其举行欢迎晚宴。宴席的压轴菜品是中国传统名菜——盐焗鸡。这道菜肴的烹饪工艺颇为讲究:首先将粗盐粒加热至高温,随后将整鸡埋入热盐中,利用盐的导热性将鸡肉焖熟。从烹饪工艺角度而言,盐焗鸡的制作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参数,若烹制时间不足,将直接影响菜肴的口感与风味。
晚宴正式开始时,烹饪的鸡未能达到预期熟度。面对这一突发状况,王锡田总厨师长迅速采取应急方案。他将未完全焖熟的鸡从盐中取出,转而采用高压气枪进行蒸制。这种创新烹饪方式不仅保留了盐的独特风味,还确保了鸡肉的软嫩口感。经过这一系列调整,这道尚未命名的菜肴最终被呈现在基辛格面前。
基辛格在晚宴结束后,特意要求与王锡田会面。两人相见时,基辛格紧握王锡田的手,感慨道:"这道佳肴将成为我东方之旅中最难忘的回忆,请问它的名字是什么?"此次会面中,基辛格对王锡田的烹饪技艺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表达了对这道菜肴的赞赏之情。
面对这道新菜,王锡田一时语塞,未能及时报出菜名。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外交智慧巧妙化解了尴尬局面。他面向基辛格提议:"不妨将此菜命名为'基辛格鸡'。"这一临场应变的命名,不仅解除了当时的窘境,更在国宴菜单上增添了一道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式佳肴。这一命名既体现了外交场合的灵活应变,又为中外文化交流增添了一段佳话。
1971年7月10日上午,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博士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展开正式会晤。会谈初始阶段,鉴于双方对彼此立场缺乏深入了解,对话进展较为审慎。直至午间,多项议题仍未达成共识。鉴于这一情况,周总理适时提出:"建议我们暂时休会用餐,否则特意准备的烤鸭恐将失去最佳口感。"
基辛格访华期间,北京烤鸭作为国宴主菜备受重视。鉴于当时烤鸭制作工艺复杂,接待部门特别从全聚德调派专业厨师团队至人民大会堂进行现场烹饪。此次午宴规格甚高,共设十二道佳肴,其中烤鸭作为核心菜品,充分体现了中方对此次外交活动的重视程度。
在品尝北京烤鸭的过程中,两国代表之间的紧张氛围逐渐消散。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基辛格博士递上精心片制的鸭肉,并细心地将之置于荷叶饼中。随后,他提议与会人员共同举杯,以中国顶级茅台酒为媒介,为下午即将展开的会谈预祝成功。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东道主的待客之道,更为后续的正式磋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基辛格对北京烤鸭的独特风味印象颇深,以致于时隔多年再度访华之际,他特意前往全聚德重享这一经典佳肴。此次品尝不仅是对过往记忆的追溯,更彰显了北京烤鸭在美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971年7月15日,亨利·基辛格结束秘密访华任务返回美国。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亲赴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迎接。在基辛格步下舷梯之际,尼克松立即上前询问此次外交行动的进展情况。这一历史性会面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
基辛格欣喜地表示:“他们的接待极其细致,态度十分谦逊。”
尼克松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地指出:“你的面容显得格外红润,体态也略显丰盈。”
基辛格表示,他体重增加了五磅,并高度评价了接待方的安排。他指出,下榻之处为帝王垂钓的宫殿,环境优越,完全消除了此前对繁文缛节的顾虑。
尼克松闻讯后欣喜异常,随即问道:“果真如此?”
基辛格指出:"宴席中呈现了多达十二道菜品,菜式极为丰盛,主办方的礼仪表现堪称典范。"他高度评价了宴会的规格和主办方的礼节水准,认为这体现了极高的待客之道。从宴席规模来看,主办方不仅提供了丰盛的菜肴,更在接待礼仪方面展现出专业水准,充分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与重视。
基辛格的言论对尼克松的决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促使他最终确定了对中国的访问计划。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踏上北京的土地,开启了他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之行。
当日午间,钓鱼台国宾馆为来访的尼克松夫妇举办了首次午宴。毛泽东特别指示中南海厨师程汝明额外准备了三道佳肴:红烧滑水、鱼翅炖仔鸡及煎牛排,并专程送至宴会现场。得知这些菜品系毛泽东亲自安排后,尼克松夫妇倍感欣喜,席间品尝颇多。
在当晚的欢迎晚宴上,周恩来以珍藏逾三十载的茅台酒款待尼克松。当古朴的酒瓶开启之际,醇厚的酒香即刻弥漫整个宴会大厅。周恩来向尼克松介绍道:"这款享誉全球的茅台酒,其酒精度数超过50度。"
尼克松曾引用一则趣闻:“某人过量饮用茅台后,用餐完毕欲点烟解乏,然而打火之际,未等烟卷点燃,自身竟先行爆燃。”此例生动展现了酒精与明火相遇时可能引发的危险场景。
周恩来闻言不禁莞尔,随即取出一根火柴,将其点燃后放入盛有茅台酒的杯中。这一别出心裁的举动,令在场的美方代表为之惊叹,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与待客之道。通过这一富有创意的演示,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魅力,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双方的文化交流。
在宴会上,周恩来总理依次向尼克松总统、基辛格博士等外宾举杯致意。然而,他仅以唇轻触杯沿示意,未曾真正饮下杯中酒液。待敬酒环节结束,他的酒杯依然盛满,丝毫未减。
尼克松注意到周恩来手中的酒杯,流露出不解的神情,随即询问道:“据传您酒量惊人,不知是否属实?”
周恩来面带微笑回忆道:“昔日酒量尚佳,红军长征期间,我曾一次饮下25杯茅台,酒杯容量远超眼前此杯,每杯均超过一两。”
尼克松对此表示惊讶,并指出:“然而今日您并未饮用。”
周恩来明确表示:"鉴于年事已高,医务人员已对我的饮酒量作出严格规定,每日不得超过两杯。"
尼克松在其著作中提及一则轶事,描述了红军在长征期间途经茅台镇时,将当地酒窖中的存酒尽数饮尽的场景。
周恩来曾指出:"在长征途中,茅台酒发挥着多重医疗功效,既可作为解毒剂,又能有效缓解感冒症状。"这一论述揭示了茅台酒在特殊历史时期所具备的独特价值与实用功能。
尼克松闻讯后,情绪激昂地提议:"让我们以此'万灵丹'举杯共饮!"
电视台的专业摄像设备精准捕捉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杯瞬间,并通过全球卫星信号实时转播至世界各地。这一象征性的举杯动作,标志着历史性时刻的诞生,其意义深远且影响广泛。